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外医学研究》 > 201229
编号:13744314
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手术43例体会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2年10月15日 《中外医学研究》 201229
     【摘要】 目的: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,以提高LC的安全性。方法:回顾性分析2006-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3例LC中转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。结果:中转开腹率为2.80%,主动中转开腹38例,被动中转开腹5例,胆囊三角解剖不清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。结论:严格掌握LC的手术指征、及时中转开腹是保证患者安全、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。

    【关键词】 腹腔镜; 胆囊切除术; 开腹

    中图分类号 R575.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-6805(2012)29-0016-02

   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(LC)因其创伤小、恢复快等优点已经取代传统手术方式,被认为是胆囊切除术的“金标准”。但由于多种原因,部分病例需要中转开腹完成手术。2006-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共完成LC手术1537例,其中中转开腹43例,中转率2.80%,本文回顾性分析中转开腹原因,如何掌握中转开腹的时机,探讨避免中转开腹的措施。现报告如下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一般资料

    本组中转开腹手术患者43例,男19例,女24例。年龄27~82岁,平均64岁。病程18 h~30年,平均3年。术前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4例,胆囊炎急性发作27例,萎缩性胆囊炎2例,其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。

    1.2 中转开腹原因及处理

    主动中转开腹38例,其中胆囊炎症水肿重、胆囊及Calot三角解剖困难35例,开腹后行顺逆结合胆囊切除;胆囊实变,疑为胆囊癌2例,开腹后病理确诊行胆囊癌根治手术;Mirizzi综合征1例,开腹后胆囊切除,胆总管探查修复T管引流。被动中转开腹5例,其中胆管损伤2例,行胆囊切除后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,6个月后胆道造影无异常,拔除T管;手术中出血3例,开腹后寻找到出血点后予结扎或缝扎处理。

, 百拇医药     2 结果

    全组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,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,均恢复良好,但住院时间延长。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3.1 LC中转开腹的意义

    中转开腹是指手术中因病变原因、技术因素或机械故障等立即行开腹术[1]。相对于开腹胆囊切除手术,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微创优势很明显,但多种因素导致中转开腹不能完全避免。过分自信、忌讳中转开腹往往导致严重的并发症,恰当的中转开腹并不是LC的失败,而应将其视为为避免更大的并发症而采取的必要的安全措施,必要的中转开腹是确保手术成功、患者安全、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。

    3.2 中转开腹的指征

    笔者认为中转开腹指征:(1)腹腔广泛粘连,肝区无法显露;(2)Calot三角或胆囊周围粘连致密,难以分离;(3)手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;(4)手术中胆管或其他脏器损伤;(5)可疑胆囊恶变;(6)高度怀疑胆总管结石;(7)Mirizzi综合征或形成内瘘;(8)意外情况,如气腹不满意、患者不能耐受、高碳酸血症、器械故障等[2]。笔者认为中转开腹的指征应是低标准的,当手术者犹豫不决就是中转手术的时机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3.3 减少中转开腹的措施

    通过以上病例的分析及结合相关文献,减少中转开腹需注意以下几点:(1)重视腹腔镜技术:外科医生在进行腹腔镜手术前,必须经过大量手术观摩,反复模拟操作练习,熟悉肝门区正常解剖及变异解剖,熟悉掌握电视下二维解剖结构辨认及腹腔镜器械操作。(2)手术时机的选择:详细了解病史及体格检查,结合辅助检查及术前评估,对病程超过72 h的急性炎症期,胆囊壁厚≥6 mm,萎缩性胆囊炎应慎重而行,对弥漫性腹膜炎、胆管炎、胰腺炎、凝血机制障碍应视为禁忌证[3]。(3)胆总管及周围脏器损伤的预防:胆管损伤是LC最为严重、最常见的并发症,黄晓强等[4]统计国内91医院39 238例LC,胆总管损伤率为0.32%,胆囊管瘘发生率为0.11%,胆瘘发生率为0.20%;手术者必须非常熟悉胆囊三角区的解剖,时刻警惕肝外胆管变异的存在;绝对不允许电刀灼烧胆总管、十二指肠或结肠附近组织;遵循“三管一壶腹”原则,从胆囊壶腹向胆囊管分离解剖,在分离胆囊三角区粘连时应紧靠胆囊,宁可切开胆囊壁,也不损伤其他组织,尽可能钝性分离,在明确胆囊管、胆总管、肝总管三管汇合前,不盲目横断胆囊管,在横断胆囊管前,应解除对胆囊管的过分牵拉,再次辨明三管关系;对难以确认胆囊管的,可采用顺逆结合的方法,从胆囊底部向颈部分离;对难以辨认的胆道变异或为明确是否存在胆道损伤,可行术中胆道照影。(4)术中出血的防治:文献[5]报道,LC术中因手术中出血而中转开腹的占6%;手术者对胆囊动脉的变异要有充分认识,胆囊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可以作为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;必须注意胆囊动脉分支的情况,避免遗漏胆囊动脉后支的处理;对胆囊动脉的分离不要追求骨骼化,以保证钛夹夹闭血管的牢固性;若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紧密粘连,不要强行分离,可以一起夹闭[6];一旦出现术中出血,手术者要保持镇静,用吸引器吸尽血液后,认准出血点,用分离钳夹住出血点后直视下钛夹或电凝止血,切忌在出血处盲目钳夹或电凝。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、精准的术中操作、良好的手术配合和器械维护是降低中转的关键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[1] 朱德清.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6例初步体会[J].腹腔镜外科杂志,2005,10(2):125.

    [2] 路中江,刘鄂长,邓贤民.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2例分析[J].中国医师杂志,2004,6(8):1081-1082.

    [3] 陈晓东.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剖腹的原因分析[J].肝胆胰外科杂志,1999,11(1):21-23.

    [4] 黄晓强,冯玉泉,黄志强.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(附39 238例分析)[J].中华外科杂志,1997,35(6):64.

    [5] Najnigier B,Zieniewicz K,Nyckowski P,et al.Complication of laparo scopic cholecystectomy[J].Wiad Lek,1997,50(1):218.

    [6] 潘荣峰.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分析[J].中国医学创新,2011,8(6):57-58.

    (收稿日期:2012-07-09) (编辑:郎威), http://www.100md.com(胡旭锋)